中国和日本是“搬不走的邻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两国不少民间人士仍为促进民间友好交流积极努力。
日前,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世界华人摄影联盟联合筹备的《永远的邻居——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摄影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两国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语言进行了一次艺术对话。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参与摄影展的几位作者阐述了各自对两国民间交流的认识和体会。
日本摄影爱好者:摄影突破语言的障碍
西田昌司第一次在正式的摄影展上展出了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位喜欢旅行的摄影爱好者,他的作品是一张敦煌夜市的照片。照片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各色灯笼高悬在夜晚的街道上空,令当时身处西北大漠的他感受到了异域之美。
敦煌夜市 西田昌司摄
“在日本,井上靖、陈舜臣描写敦煌的文学作品广为人知,从小我就向往着游览敦煌,现在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西田昌司说。他的家乡位于日本奈良,这座唐风洋溢的古城被看作是丝绸之路的东部终点,以拥有众多寺庙和深厚的艺术底蕴闻名。
对不会中文的西田昌司来说,摄影是他与中国对话的一种方式。“照片能够突破语言限制,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参加摄影展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照片的力量”。
西田昌司是日本航空公司北京支店长。疫情之下,目前他所在公司到北京首都机场的客运航班处于停飞状态。不过,日航每天仍有两班货运飞机往来于北京和日本,物流活动维持在十分活跃的水平,体现出中日两国紧密的经贸关系。
选自“你好小朋友”系列(1981——1982年 成都) 秋山亮二摄
中国职业摄影人:求同存异才能发展友谊
中国知名摄影家刘世昭也是本次摄影展的参展作者之一。他曾作为摄影记者在《人民中国》杂志工作多年,拍摄了大量记录中日交流历史的珍贵影像。
本次展览,刘世昭共提交了4幅作品,其中一幅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照片,记录了日本游客在慕田峪长城集体等待日出的画面。刘世昭说,拍摄那天是元旦,日本访华团先是按照日本习俗在岁尾去大钟寺敲钟,然后在酒店短暂休息,登上慕田峪长城等待新年初升的太阳。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游客元旦早晨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迎接日出。刘世昭摄
作为历史影像记录者,刘世昭看到了中日文化相通的一面,也看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他说:“不同国家的人求同存异才能发展友谊,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交往,这个道理都是通用的”。
2022年2月15日,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的中国选手苏翊鸣(右)与日本籍教练佐藤康弘相拥庆祝。熊琦摄
摄影展策展人:摄影不会缺席
谈到举办这场摄影展的初衷,执行策展人刘宇说:“展览的主题叫‘永远的邻居’,我们希望以影展重温中日这两个邻国友好的历史,进而面向未来”。
山梨县河口湖町 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摄
熠熠生辉的角楼:日暮时分,风止于一瞬,角楼熠熠生辉。现任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摄
本次展览中,既有体现中日老一辈人士共同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友好交流的照片,也有两国民间开展交往的动人图景。在一幅拍摄于1984年的照片中,3000名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离开中国返回日本之际,两国年轻人相拥而泣,依依惜别的画面令人动容。
1984年10月7日,3000名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告别上海。贺延光摄
日本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日中国留学生为日本民众发放免费口罩
从2008年汶川地震时日本救援队不远万里到中国帮助救援,到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时中国向日本派遣救援队,再到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日本街头出现“武汉加油”的横幅。在日本疫情严重时,又有中国留学生自发在街头为日本民众分发免费口罩……两国摄影人用镜头忠实记录了两国交往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摄影不会缺席’。”刘宇由衷感叹道。
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