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怎么拍”系列
劳 动 之 美
常言说得好,“劳动者是最美的”,可要想用影像表达出劳动者的美,却没这么简单。
今天,我们将为你分享一些以“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并以它们为实例总结出了3条拍摄技巧与创作思路,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01 聚焦表情
啊
照片中最容易引起关注的部分,往往是照片中的人,确切地说,是人脸。聚焦劳动者的脸部表情,可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你可以拍摄他们工作中一丝不苟的神情:
《突击队员》,姚桂梅 摄
《毫厘必争》,罗绍玲 摄
《补鞋匠》,夏尚志 摄
除了“专注”,你也可以表现他们的“快乐”:
《快乐午休》,赵乃明 摄
《收获满满》,茅贻涵 摄
《家人来电》,毛国华 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被摄者表情的真实、自然,你可能需要使用焦距长一些的镜头,以免你的拍摄行为本身对被摄者产生过多影响。
02 利用环境
啊
我们要表现劳动者的美,不代表目光就非得盯着劳动者本身不放。你完全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元素,让你的作品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谁能说,一张视觉上好看的片子反映的不是“劳动之美”呢?
你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境光,如日出、日落时分的柔和而鲜艳的光线,或透过窗口射进来的“圣光”:
《收工之前》,张兰芳 摄
《晨捕》,刘仁锋 摄
《电力机车保洁》,段更阳 摄
你也可以更进一步,着重拍摄美丽的风景,再让劳动者成为其中的点缀:
《春耕忙》,赵远平 摄
《高空修理》,费锋 摄
《大海情》,李国胜 摄
03 开拓思路
啊
如果你感觉你的作品有点“大众化”,可以尝试一些不那么“常规”的拍摄技法。它们的难度其实并不大,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你可以尝试“低角度拍摄”,这样看到的场景和平时会有很大不同,会产生新奇感:
《八角丰收扬场忙》,陈晓民 摄
《除雪保畅》,周全 摄
你可以使用“框架式构图”,利用兼具形式美感与场景信息的身边物件(如下方两张图片中的蚕丝、花枝)来充当前景“框架”,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往往要比直截了当拍摄主体要更有意思。
《富安蚕丝生产》,戴安娜 摄
《拾花碧波间》,刘万荣 摄
你还可以开动你的“摄影眼”,在场景中寻找一些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结构,并把它们加入到画面中,使你的作品产生“韵律感”:
《劳动韵律》,蒋清刚 摄
《编织钢铁之网》,任兴立 摄
《天井工程》,闫淼 摄
要想拍好“劳动之美”这个题材,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和小技巧,我们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接下来还请大家去多多思考、实践、探索。
(本文中所有作品均为摄影世界摄影俱乐部影友创作)
编辑/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