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一年,刷新我摄影的认知

入坑打鸟一年,实现了深入理解相机和熟练操控相机的初心,也刷新了我对摄影的认知。概括为一句话:不追器材的新,熟练掌控相机,活学活用后期。

一、认知的基础。

一切得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聊起。(为了方便以下通称电脑)。

电脑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手机、电视、洗衣机、冰箱、上网、购物、聊天……

手机从单一通话功能的大哥大,演变到了上网、娱乐、拍照等的小型掌上电脑。而个人电脑从台式机发展到了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

电脑从原来单核处理任务,提升到双核、四核等;从处理一个任务到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处理的响应时间(处理速度)也飞速提高;存储容量也从原来的计量单位KB发展到现在常见的计量单位TB,(1TB = 1,000,000,000KB)。

电脑的微型化、高速处理数据、协同完成任务等能力的飞速发展,大幅提升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也带动了相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镜头+机身”是相机的简单构成描述。镜头就好比人眼,机身就好比人的大脑和躯体,这里最重要的是大脑。

我们可以理解相机(非胶片机)是通过镜头获取图像信息,送到传感器上,交由相机内部的电脑处理。相机内的电脑会产生两种图像信息的处理结果:1是不做深度处理的、采集到的原始影像数据RAW文件;2是将采集到的原始影像数据,通过机内电脑,结合相机厂家自己的图像处理算法产生出JPG文件(大家俗称的直出图像)。实际上,第二种JPG文件,可以理解为相机厂家通过相机自身帮你做了暗房处理(也就是后期处理)。而RAW文件,由于是原始的图像信息,所以,可以拿到独立的电脑上,运用第三方的图片处理软件来实现后期处理。相比之下,相机内部的电脑肯定没有专业的、独立的外置电脑在处理能力上好。再一个,第三方的后期软件是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图像处理领域,由不同的更加专业的人士参与完成(包括艺术家、摄影大师的参与)。

所以,在不改变图像原始像素的情况下,通过更专业的、强大的电脑和人工智能技术,会更加完美的处理影像图像。说得通俗一点:相机“暗房”是小暗房,而独立的电脑+后期软件则是个大型的豪华暗房。可想而知,其处理的结果和水准。

理解了上面的观点,就引出下面的结论:不要用相机的直出,来鄙视电脑的后期。鄙视图片后期处理实际上是五十步笑百步[我想静静]

二、成功地拍好照片需把握的关键点。

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把控:相机的操控能力和个人的审美能力。

1、在相机的操控上,一张照片成功的关键点只有两个:一是对焦准确,二是曝光合理。

由于采用RAW格式存储了原始的图像信息,满足这两点已经足矣。

2、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自我修炼。重点方向是洞察力、视觉冲击力以及通过构图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绪和感受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多观摩别人的图片,特别是大师名家的作品,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拍、表达的是什么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让照片更精彩的提升途径是完美的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就相对于胶片的暗房技术。前面已经说过,相机是小暗房,电脑是大暗房。所以,由自己亲自把控的“暗房”处理,则更能表达自我的东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论是电脑硬件还是后期软件都十分强大,特别是人工智能AI的加入,更是提升了后期处理的空间和易掌握性。

我知道的某些摄影大师(参与国际摄影比赛评判的华人摄影师),他们都是推荐在保证像素不受损失的情况下,进行锐化、降噪、色彩、明暗等后期处理。Photoshop的RAW格式文件处理软件ARC则是他们经常用的。

以前,我都是用iPad或手机对图片做处理。最近,我开始学习电脑后期的操作,发现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确实大大的提高了后期处理的便捷性和精度。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后期必须自己学习和实践操作,没有捷径。学无止境,别人的成功一定有他人不知的辛劳。

(此图片,感光度 ISO 10000 )

四、选购摄影器材的原则。

通过前段时间使用电脑进行照片的后期操作,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带来巨大改变。由于AI技术参与到后期处理,过去依赖相机性能的东西,则越来越可以通过电脑端的后期处理来完成。当然,这些参与是在不过度的损伤像素等原始信息基础上。比如说,图片背景的适度虚化、轻微抖动造成图片模糊的矫正、高感或镜头(抑或机身)的性能不足产生的噪点处置、图片的无损放大以及一些神经网络滤镜功能引入。可以说,用独立的电脑可以更好地实现图像的优化和弥补相机的短板。

所以,我认为摄影器材的选购需着眼两个方面的内容:1)相机类器材,如镜头和机身。2)后期处理类的配置,如电脑和各类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

如果将个人电脑参与到摄影的流程,那么器材的选择就有了空间:1)首先在可承受的或愿意承受的经济基础上,定价选择;2)如果是野生动物或体育赛事摄影,可考虑追焦速度高的、防抖性能强的机型,但并非刚需,后面单独讨论。3)如果手头有以前的专业机和能满足需求的镜头,则不建议追新。4)人像、风光摄影,我觉得没必要追新。

相机厂家,现在的技术提升,无外乎追焦速度、连拍速度、防抖和大像素。实际上,这些提升,对于真正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弥补。1)大像素对于很多人来讲,普遍用于后期裁剪。在拍摄时,充分发挥现有相机的像素大小,借助事前构图的训练,一样可以满足有成效的拍摄。2)追焦速度和连拍速度,就好比用冲锋枪射击和用半自动步枪射击一样。一个是不动脑的狂扫,从中选取命中的;一个是有的放矢的点摄,击中目标。我认识两位老师一个用的5D2(连拍3.9张/秒),一个用的5D3(6张/秒),与目前相机每秒连拍十几张或几十张差距不小,但是他们通过自己对相机的掌控,一样拍到很好的飞版照片。因此,通过自己下功夫,用老的专业机一样可以拍的很好。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照片,使用个人电脑的后期处理,同样得到了很优秀的图片。

这就引出一个购机原则:性价比购机。

比如,新机3W,镜头6W,性能的提升仅仅是追焦速度和连拍速度的提升,并不是一次彻底的重生。那么,经过分析测算,买一台电脑+后期软件则需要1.5-2万元,继续使用手头设备,会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

还比如,能买到新机身,而专用的接口镜头需要等待一年或两年,那么建议不要买,要买就买成套的,直接达到所需效果。

五、自我的摄影功夫修炼。

1、在现有设备基础上,多实践、多练习;通过基本功的练习,找出技巧,提升更高的操控水平(捕捉力)。

2、学会专注,耐得住寂寞。拍鸟,需要的是长时间、寂寞而孤独的等待。

3、 克服攀比心理。把手头现有设备用好、用活,想方设法在现有的基础上做的极致。

4、多学习相机操控、图片后期、美学和文学。

5、适当的在小范围内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或许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上述是我打鸟这一年的心得体会。如果朋友们仅仅是拍拍玩玩,建议不要浪费过多的金钱去购买设备,用自有的相机或智能手机随拍即可。如若是拎着专业的相机,玩着相机的自动拍摄功能,那只能佩服你壕。

以上纯属本人的个人认知和观点,如有不当敬请多多指教。

@KeenHiHi 2021年11月 河南新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