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李国胜:每个人都是摄影师,但艺术细节和审美不同

李国胜老师的作品《高原之上》在【行走华夏,拍无止镜】摄影大赛第三期「航拍中国」中获得银奖。

QA

Q1:请您简单介绍下自己

A:严格来说我不是专业摄影师,只是一个土建工程师、企业经营者,摄影只能说是我的一个爱好。

20多年前,我就加入了大连市摄影家协会,后又受邀加入了证券期货业摄影协会,现为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近些年我在《摄影世界》《摄影之友》《人民摄影》等杂志报纸发表作品,有上百幅摄影作品在国家级、省市报刊发表及参展,其中数十幅作品获得奖项。

Q2:您是怎么开始接触摄影的?是爱好使然吗?

A:我儿时就爱好美术、摄影。只不过因为条件有限,到参加工作以后才有了第一部120海鸥相机,并学着自己冲洗胶卷洗印照片。

当时主要是拍人和景的黑白照,只能说是照相,谈不上是摄影创作。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离不开相机,因此开始玩起了摄影。

Q3:为什么选择这幅照片参赛?促使您拍摄这张照片的动机是什么呢?

A:《高原之上》,这幅作品是我在去年9月飞临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所拍摄的一个画面。

以前我脑海里的贵州少数民族,大多是山区这样闭塞落后的地方,等到实地一看,才发现这里已经摆脱落后与贫穷。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道路交通的发达,闭塞的山区不再闭塞,有的成为了旅游景区,到处都充满了活力。

而这幅作品是典型的高原山顶上的农家景象,景色秀丽,有山有水,也有勤劳的人家。

从主题到色彩,从构图到喻意,我都觉得很有意境,更何况这又是一般人很难发现、很难看到的一个画面。

Q4:无人机设备已经是很多摄影师发现新角度、实现新想法的创作工具了,您觉得爬楼拍摄有可能被无人机拍摄取代吗?为什么呢?

A:其实,这两者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优势。我认为不是取不取代的问题,而是方便与否的问题。

当然无人机的优势很大其拍摄效果更胜一筹,但高处俯拍也有其优势,有时能拍出无人机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在相机、镜头等的应用上)

Q5:在日常的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或者难忘的故事吗?

A:难忘和有趣的故事很多,比如我曾经拍过的内蒙克什克腾旗的一些画面就很令我难忘。

因为那里不仅有我熟悉的一草—木、更是我和我的伙伴们艰苦拼搏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情结。

至于有趣的故事,如今我生活在大连这座海滨城市,每天那些赶海的人、那些似人如画的礁石,都令我觉得趣味十足,非常着迷……

Q6:您有没有想过定义自己的创作风格,又或者目前在做什么样的题材吗?

A: 我有想过,但又觉得很难掌握。

我自认为有了艺术细胞,就想在艺术观上有一个突破和收获。可是当有了美的景色,我就喜欢风光照;有了人物、场景,我又喜欢纪实……

比如现在我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结合我的一些爱好,组织和整理纪实类的专题摄影。

Q7:平时会做一些可以提升自己摄影技术的事吗?又或者有没有什么跟摄影有关的爱好?

A: 首先,我广览国内外名家名作,并阅读了大量的摄影专业书籍。

其次,我认为美术与摄影是息息相关的。

我的摄影与我的美术爱好也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这也用在了我的工作上,在我一些城市建设中的细节、单体设计图中,都或多或少有所渗透和表现。

Q8:有没有哪位特别喜欢的摄影师又或者某幅特别喜爱的作品是您心中的榜样或者标杆?

A:现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经造就了一大批摄影人才,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人才崛起。我有时感慨我玩了30多年摄影也只不过是玩,竟还不如刚学了3年的年轻摄影师。

俗话说现在全民人手都有相机(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家,只是人们的视觉和艺术素养有所不同而已。

当然我除了对一些青年摄影的创意和创作有所关注和学习之外,也喜欢和崇拜一些老摄影家的作品——

如辽宁的钱云强等一批摄影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兴衰、强国庶民的渲泄,还有深圳王琛的大气空拍等等。

除此之外,以华人摄影师为主的大西洋摄影部落里的摄影作品,也常常让我深深地感动!

Q9:最后您有没有一些摄影心得和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呢?

A:说心得和经验,其实大体上都差不多——多看、多学、多拍、多思考,还要你勤奋肯吃苦受累,这是最基本的。

但最关键的是你的艺术底蕴和审美水平。

行动力方面的差距,不是仅靠知识的多少、阅历的深浅就能拉开的。

如果大家都具备基本的条件,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提升艺术底蕴和审美的能力和水平。

//////////

「行走华夏,拍无止镜」

第四期“古城印象”摄影大赛

有奖征稿正在进行中,

欢迎投稿并赢取现金奖励。

想成为高品供稿人,就来高品图像官网注册吧!

https://we.gaopinimages.com/index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